当前位置:首页 > 房产 > 正文

宋画对日本水墨影响有多大?

  • 房产
  • 2025-07-24 19:19:07
  • 20

宋代画僧牧溪笔下的一隅残山、六枚柿子,在七百年后仍能击中现代人的心灵,因其揭示了美的本质——在无常与残缺的缝隙中透出微光。日式侘寂风曾一度席卷全球,实际上都与中国宋代绘画,尤其是禅画不无关联。

澎湃新闻获悉,7月19日至8月24日,日本根津美术馆举办特别企划展“唐绘——中国绘画与日本中世的水墨画”,牧溪《潇湘八景图》中的《渔村夕照图》作为核心展品之一展出,这也是此件名品经修复后的首次公开展出。

展览海报 上图为《渔村夕照图》局部,下图为《龙虎图屏风》局部。

此次特展聚焦于日本中世时期对中国绘画的收藏与模仿,特别是宋元及部分明代作品。展出的两件文物值得关注,分别是牧溪的《渔村夕照图》和李安忠的《鹑图》(传),两者均曾为足利将军家族收藏。此外,展览还包括宋理宗题字的马麟《夕阳秋色图》、南宋夏圭的《风雨山水图》(传)、明代吕敬甫的《瓜虫图》等12幅中国书画作品。

本次展览揭示了中日文化艺术交流史上的一段核心脉络。探讨中国绘画如何作为源头和典范,滋养并塑造了日本独特的水墨画传统,牧溪的作品正是这种影响最典型的代表。

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于网络

《渔村夕照图》

《渔村夕照图》局部 图片来源:artexhibition

牧溪作品在日本绘画史上缘何如此重要?

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是南宋禅僧牧溪作品“潇湘八景”之一《渔村夕照图》修复后将首次公开展出。

新闻发布会上,日本根津美术馆学艺部次长本田諭对《渔村夕照图》的特点进行了如下解读:“三道夕阳的光芒,在画面左侧的山麓缓缓闪烁,洒落下来。这三道光芒并非静止不动,而是以闪烁的笔触,表现了太阳即将落山的瞬间。其水墨的运用极具戏剧性。”

南宋 牧溪《潇湘八景图》 之《渔村夕照图》 日本根津美术馆藏

请横屏欣赏

展览中的另外两幅牧溪作品为《竹雀图》与《龙图》:

(传)南宋 牧溪 《竹雀图》日本根津美术馆藏

(传)南宋 牧溪 《龙图》 日本根津美术馆藏

南宋的画僧牧溪被尊为日本“禅馀画派”的鼻祖,风格简逸豪放、自然清净、空灵淡泊,深刻影响了日本审美观念。室町幕府时期,足利义满将军将《潇湘八景图》切割为独立挂轴以便鉴赏。其孙足利义政收藏的279幅宋元画中,牧溪作品占40%(逾百幅),列为“上上品”,远超其他中国画家。

《六柿图》 纸本 日本京都龙光院藏 (非此次展品)

牧溪的“留白”艺术手法,如《六柿图》中大面积的空白,被视为“真空妙有”之境。

不少当代日本艺术家对牧溪也十分推崇。宫崎骏工作室负责人高畑勋曾说:“我喜欢的正是中国水墨画里的留白,比如南宋牧溪的作品……所以我拍《辉夜姬物语》时就学了留白”。作家川端康成也认为:“日本把牧溪视为最高,由此可以窥见中国与日本的不同”。

“八景图”中的一些画面日后成为日本庭园设计的起源,琵琶湖西南著名的近江八景,以及神奈川县内的金泽八景都是典型的模仿之作。

(传)南宋 李安忠 《鹑图》 根津美术馆藏

此次展览上的《鹑图》也是根津美术馆的重要藏品。画作描绘的是一只秋天的鹌鹑,背腹有不同颜色的斑羽,左脚踏地,右脚抬起。鹌鹑因其名谐音“安”,常与菊花(谐音“居”)搭配表达“安居乐业”,此作虽无菊,但枸杞与鹌鹑的组合仍强化了“祈福平安”的愿景,反映南宋民众对稳定生活的向往。

此画于室町时代传入日本,为足利幕府第六代将军足利义教珍藏,成为武家阶层推崇“唐绘”的代表作。其写实风格深刻影响了日本水墨画发展,足利将军府邸的袄绘(推拉门装饰画)曾以李安忠作品为原型创作《鞑靼人狩猎图》。

因无作者落款,学界普遍标注“(传)”,但画风与李安忠传世真迹(如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野菊秋鹑图》)高度一致,多次在“唐绘”主题展中作为核心展品展出。

南宋 马麟《夕阳秋色图》 日本根津美术馆藏

展出的《夕阳秋色图》为南宋宫廷画家马麟(马远之子)所作,马麟曾获南宋理宗皇帝赏识。1254年,理宗将此画赐予其女周汉国公主,时年公主14岁。画幅上部留存宋理宗赵昀题跋“山含秋色近,燕渡夕阳迟。赐公主。”

山峦偏隅一角,是宋代画作的典型构图方式。

明 吕敬甫 《瓜虫图》 日本根津美术馆藏

南宋 马远(传) 《松下人物图》日本根津美术馆藏

日本室町时代的“唐绘”

从展览图录来看,此次展品共涉及12幅中国绘画。包括:1.南宋 李安忠《鹑图》2.元 钱选《梨花小鸟图》(传)3.南宋马麟《夕阳秋色图》4.元 夏永《钱塘观潮图》(传)5.南宋 夏圭《风雨山水图》(传)6.南宋 牧溪《渔村夕照图》7.南宋 牧溪《龙图》(传)8.南宋 牧溪《竹雀图》(传)9.元 吕敬甫《瓜虫图》10.元 夏永《楼阁山水图》(传)11.南宋 马远《松下人物图》12.明 戴进《山水人物图》(传)

官网上展示的目录

展览名称“唐绘”一词究竟为何意?在大家普遍概念里,日本文化受唐朝文化影响最大,但是遣唐使带回去的多为大唐律令、经济政策等,像宗教、美术等文艺理念很多都来源于宋朝。

“唐绘”一词最初特指遣唐使带回的中国绘画。公元894年,日本遣唐使被迫中止,交流一度受限。14世纪足利幕府掌权后,两国交流更趋频繁,大量中国院体画与禅僧水墨画输入日本,其中就包括牧溪等人的杰作。这些宋元画作在日本仍被统称为“唐绘”,深受足利将军为首的武家阶层推崇,并被日本奉为典范,画师纷纷效仿风格。

室町时代(约与明朝同期)大量传入日本的“唐绘”可分为南宋宫廷绘画和禅宗绘画两大流派。从明朝传入的绘画在日本掀起新的艺术风潮。受这些中国绘画(即“唐绘”)的影响,能阿弥、艺阿弥、雪舟、狩野派创始人狩野正信、雪村等画家积极学习、借鉴其技法与风格,最终发展出了具有日本本土特色的水墨画流派。

本次展览溯源了唐绘谱系,展现中国宋元绘画的深远影响。上文提到的《潇湘八景图》,是最好的注解。“潇湘八景”最早由北宋画家宋迪创制,描绘湖南洞庭湖周边八处胜景(如“远浦归帆”“渔村夕照”等)。南宋禅僧牧溪的《潇湘八景图》以水墨氤氲表现空蒙光影,成为禅画典范。其作品流入日本后深刻影响了室町时代的水墨画发展。日本画家将“潇湘八景”本土化为“近江八景”“金泽八景”等题材,但构图仍保留中国式的平远山水与留白处理。

室町时代 狩野元信 《四季花鸟图屏风》 日本根津美术馆藏

比如狩野常信的《四季花鸟图屏风》,他在牧溪的基础上强化形式感,弱化朦胧感,以适配江户武家建筑的屏风装饰需求。沿用了中国诗画母题,也融入日本“侘寂”美学。《潇湘八景》中的孤舟、雁阵等符号,在中国传统中是寄托文人贬谪之愁,而在狩野笔下更倾向于表现自然本身的幽玄之美。

从展览的其他作品中,都能看到宋元作品的美学范式,比如“一角半边”构图、斧劈皴等水墨技法。

日本 室町时代 周文 《江天远意图》 日本根津美术馆藏

室町时代 雪村周继 《龙虎图屏风》 局部

展览现场的《龙虎图屏风》

室町时代,艺阿弥《瀑布图》,根津美术馆藏。

此幅《瀑布图》是艺阿弥唯一存世作品。艺阿弥曾担任足利幕府的都奉宗,负责绘画相关工作。古松的探出造型与岩块的皴法质感体现出了南宋山水画大家夏珪的笔墨意蕴。

可以说,宋代的禅宗美学在日本逐渐衍生到茶道、绘画、文学、建筑等各个领域,孕育了侘寂文化美学。此次展览所在地——隈研吾设计的根津美术馆就是东方禅意美学与现代建筑理念的集大成之作,其风格可概括为 “负建筑”与“侘寂禅风”的融合,堪称东京都市中一处“大隐于市的留白”。

(参考资料以及图片来源:日本根津美术馆)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