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房产 > 正文

【深度】禾元生物上会,科创投资“起跑”

  • 房产
  • 2025-07-01 12:00:03
  • 1

界面新闻记者 | 孙艺真

证监会出台的一系列资本市场改革举措,正为市场打开想象空间。“更敢投了。”一级市场资深投资人李向(化名)在政策公布后振奋不已。

6月18日,证监会主席吴清在陆家嘴金融论坛上宣布《关于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 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意见》(简称《科创板意见》,即科创板深化改革“1+6”政策措施)发布,沉寂两年的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通道重新启动;同日,创业板将正式启用第三套上市财务标准,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创新企业上市。

谈到一家集成电路企业科创板IPO于近期获受理,李向遗憾表示自己曾与之擦肩而过:“其实直到去年,这家企业都有老股转让。我们内部曾跟进、开会研讨过这个项目,但不敢接,接了之后上不了市怎么办?就这样错过了。”李向说,“还有几家国产GPU项目,直到今年上半年都有机会投,但是在当时,敢投的机构并不多。”

信心重塑是畅通资本循环的第一步。

改革措施落地后,憾失机遇拍案者、乘势而上积极挖掘者、静待后续观望者皆有,但已凝聚的市场共识是:规则的重新启用传递出明确的积极信号,硬科技、未盈利企业在A股上市,拥有了更多机会。

投行抢滩

政策效应已在审核、受理端显现。

随着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重启,首家采用该标准上会的企业禾元生物,在历时超2年后,将在7月1日上会。6月27日,深圳大普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大普微”)首发上市申请获深交所受理,成为创业板首家获受理的未盈利企业。

“近期都在梳理、拜访、营销那些以前联系过、但还没有正式启动IPO筹备工作的科技公司。”华东地区某知名券商的一位保荐代表人在受访时表示。

市场普遍预期,随着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和创业板第三套标准的启用,一批硬科技未盈利企业的上市典型案例将落地。同时,适用范围的扩大(延伸至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前沿科技领域),也为投行带来了新的增量业务。

上述保代表示:“现在正值项目申报期,6月份看到的能受理的企业都是早有准备的;但是,标准重启后,部分原本在观望的科技型企业,会有一批下决心主动申报A股IPO。”

面对新的政策导向和市场机会,投行正在积极调整战略,聚焦新兴领域,同时,也在不断细化企业评估与筛选指标、进一步搭建风控体系。

一位证券公司投行负责人对界面新闻谈到,过去,公司在战略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专精特新”、“制造业单项冠军”等方面,拥有较多项目储备,但涉及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前沿科技领域的项目储备相对较少。

“我们已与多家人工智能和商业航天企业建立初步沟通。”爱建证券投行负责人向界面新闻表示,“低空经济领域,也在积极接触相关企业,已完成了部分项目的初步筛选工作。”

“未来,符合相关产业特征的科创企业将成为我司优先推荐申报的项目标的。”国金证券投行负责人向界面新闻谈到,“我们的项目开发的重心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战略新兴产业以及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前沿科技产业领域转移,并已在内部资源调配、考核指标方面向上述企业倾斜。”

事实上,近年来,监管对尚未盈利但具备高成长性的科技企业的支持政策从未间断。界面新闻从多方采访了解到,目前市场普遍认为,此次一系列政策重启,并非简单“回到过去”,而是在总结前期经验基础上的“制度升级”,同时,拓宽行业范围,也不意味着审核标准降低,“稳字当头、试点先行”依然是政策主基调。

上实资本科技基金总经理张曙东分析:“初步判断,试点初期不会有大规模的放松,能赶得上政策红利期的科技企业会受益,而现在才反应过来或者开始行动的企业很难说,还要看政策落地执行的情况、市场的反馈。”

“适用范围的扩大是一个逐步的过程或者说水到渠成的事情。”张曙东进一步谈到,“此前科创板IPO企业中未盈利企业的行业分布也比较广,我们认为,未来会进一步扩大到其他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适用范围的扩大并不会立刻改变这些企业的成长轨迹、成长动力,但其离资本市场更近以后,有机会集聚到更多的资源来支持这些企业的发展。”

谈到筛选和评估未盈利企业的标准,国泰海通资深专家对界面新闻表示,更关注该类未盈利企业所处赛道的市场规模、技术领先性和不可替代性、未来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匹配性:“若要定性和定量地说明上述核心指标,我认为可以包括如与全球领先企业的技术参数对比情况、承担的重大科研任务或课题级别、与核心技术相关的发明专利的数量和质量、研发投向及规模、与全球产业发展趋势的匹配性、产品应用领域的市场规模测算等。”

同时,市场普遍也期待细化指引的落地。企业融资领域的执业律师蒋楚天认为,生物医药领域原先就有过20家左右这样的一个实践。此次扩大行业适用范围,另外新加入的三个行业要去使用第五套的标准来上市,期待未来有更细化的指引和相关案例。

创投振奋

上一单成功依据科创板第五套标准过会的企业(智翔金泰)还要追溯到2023年。

有创投人士曾公开谈到,前几年,创投领域“募投管退”四个环节中,“退”成了最难的一环。

“现在市场上最缺乏的实际上就是投早投小的钱。有多早、多小?就是估值在两三千万到1亿、1.5亿之间的企业。”常垒资本管理合伙人冯博观察到,“一旦看不到流动性,能投早、投小的民资就更少了。”

时间拨回六年前的盛夏,首批20家生物医药企业沿着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搭建的通道,自2020年起渐次步入资本市场的舞台中央时,一种信念也在投资者心中悄然滋长——技术描绘的蓝图终将兑现为商业价值。然而,转折发生在2022年深秋,未盈利企业依据该标准寻求IPO的路径进入实质性冻结期。

在不少投资圈人士看来,此次一系列对优质未盈利科技企业的政策支持意义重大。

“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重启,退出渠道预期的改善对优化投资环境是立竿见影的。”上实资本科技基金总经理张曙东谈到。

谈到政策的持续性,新鼎资本董事长张弛抱有信心:“设立科创成长层,给了我们一级市场投资机构一个新的投资方向。我认为,这一次可能会开启一波符合规定的未盈利企业上市,只要允许这类企业上市,我们一级市场就敢投,后续就会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

他补充道:“GPU量子和蓄电、发电,还有低空经济、商业航天,越是前沿的方向越是没有利润,但现在这个政策出来之后,确实大家又开始回来开始投一些未盈利的科技类的、承担国家重大专项的这些项目。这个政策对市场无疑是重大利好。”

谈及投资如何平衡技术先进性与盈利预期,张曙东认为,创新来自于想象力、好奇心与需求洞察,不同领域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我们在商业尽调中,一直非常关注科技企业是否能够真正解决真实世界的实际需求,包括当下的和未来的,营收规模等是‘术’或者‘标’层面的表象。一个公司的技术或产品能够满足真实需求,其离解决商业化路径问题就已经迈出了很大的一步。”张曙东表示

常垒资本管理合伙人冯博也指出,“作为一级市场投资人,此次政策传递出的方向给了大家更多信心来调整投资逻辑,尤其是在一些暂时不盈利但有成长潜力的项目上,让我们更敢于‘出手’。”

特别提到了新一代创业者的特质。冯博观察到,不少AI领域的“95后”创业者敢想敢干,无论投资市场冷热与否,都无法浇灭这些想真正创业人的热情。

“作为民营GP,我们或许无法也永远跟不住IPO的政策和变化,唯一能把握的、不变的——惟有真正优秀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冯博表示。

有话要说...